汽车主机厂曾经是高薪的代名词,现在连大品牌都开始降薪,未来还会可能有哪些变化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我也是一名汽车从业者,从15年毕业到现在,已经错过了汽车行业的黄金时期,上来就是平稳期甚至是衰落期了,今天更是被中国最大的汽车厂上汽集团降薪的通知所震撼。
上汽集团虽然在国企里等级没有一汽,东风高,但是上汽确实我国最大的汽车主机厂,他的合资品牌有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上汽斯柯达,大众与通用前几年都是在我国销量前三的企业,自己还有上汽乘用车,上汽商用车等等,下属的供应商也是数不胜数,但是上汽突然发布降薪通知,让我在本来就充满寒意的2020年更加感受到严峻。
任何一个产业都避免不了从快速发展期,繁荣期,平稳期,衰落期,现在汽车行业就出在平稳期,衰落期还没有到来。虽然说一汽降薪,但是是由于疫情影响,而且降薪也只是这几个月。
从2018年的我国汽车销量增长率为负之后,在接下来的十几年中,汽车销量会慢慢的达到一个稳定值,据估计应该会在2000万辆,由于工资肯定不会像五年前,十年前工资在上层水平,现在慢慢会回落到中等水平。如何去看待这个变化,我感觉有以下几点。
第一个要理性看待这个问题,汽车行业利润率降低这是趋势,带动工资降低,只有把自己的能力提高,才有在这个行业里说话的权利,才有底气去涨工资。
第二是不要悲观,汽车行业前几年一直在快速扩展,汽车行业从业人员众多,突然增速下滑,但是人员还是那么多,必然会工资待遇降低,等公司都适应了这种常态,而且学习机械,汽车行业的毕业生数量减少,公司人员必然会更合理,这时候待遇也会更合理,但是相对于金融,软件等等其他行业,汽车行业的天花板还是很低的。
以上就是我的观点,做好自己,才能更好的发展。
每个行业都有其发展的生命周期,像人一样有成长期也会有哀退期。曾经汽车行业井喷时,必然伴随着行业内职员的高收入,当今天市场趋于饱和和下降时,需求下降,裁员减薪是其必然。
未来品牌集中度会不断加快,新能源智能化发展前景广阔,无人驾驶技术站在风口等等专精尖人才会很有前途。
燃油车减免购置税有没有可能,官降会普遍实施吗
在疫情影响下,现在的汽车市场很不景气,那么国家会不会出台前几年那样的购置税减免政策呢?
个人认为,不太可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汽车购置税已经从原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辆购置税暂行条例》上升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辆购置税法》,其中明确规定了购置税的税率是10%。既然是法律,就不可能随意更改了。如果确实有减免的必要,需要由国务院提出申请,经全国人大审批同意后才能实施。而不像原先那样只要国务院发一个文件就可以了。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刺激汽车消费呢?那就只能由车企官方降价了。国家可以在政策许可的范围内,给车企一些优惠政策以及一些税费减免,以保证车企的利润。不过我十分不看好今年的汽车市场,因为疫情的影响,全国、全世界的经济都在滑坡,失业、降薪正在大范围的发生,人们用来消费的钱会越来越少。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买一个汽车这样的大宗消费品,无疑会大幅度的增加支出,让本来就已经不饱满的钱包更加空旷,甚至会影响基本的生活质量。所以,今年除了一些刚需之外,其它的需求真的很少了。捂紧钱包过日子才是真理。2020年能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
最近全国各地纷纷出台扶持汽车市场回暖的举措,比如地方政府的购车补贴、车企方面的进一步降价等等,目的无非是刺激消费者购车欲望,而炒得最凶的当属购置税减免了,当然截至目前并没有确切的消息说会在购置税方面做文章,毕竟对于政策面来说这是一个非常慎重的决定,另外官降也肯定不会是普遍实施的措施。
在此之前,也就是自2015年10月1日起至2016年12月31日止的一年多时间里,国家对购置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减按5%的税率征收车辆购置税,也是记忆里政策面刺激力度最大的一次,当然对于小排量车型确实起到了很好的帮扶作用,后来逐渐恢复到7.5%征收再到完全恢复10%。目前的情形看,虽然中汽协等权威部门都在积极向上争取这个购置税减免政策,但是鉴于目前大部分车企自身促销力度也很大,是否需要采取减免购置税还很难说,我个人认为即便是推行也顶多是按5%的税率征收,不可能完全减免掉,会否限制排气量大小还是完全放开所有车型同样享受,应该是偏向完全放开,只是个人猜测。
关于官降普及的可能性,其实现在别克、大众、雪佛兰、本田、日产包括之前死扛的马自达也在悄悄把价格往下拉,所以说官降其实早就展开了,但是各大车企官降的力度肯定有所不同,一些之前不怎么降价也不担心销量的车型,现在即便是官降力度也不会太大,而那些本来就比较低迷的品牌为了生存下去或许会采取大力度降价的策略来刺激市场反应。当然也有个别品牌的个别车型,根本不为所动,维持之前的优惠幅度或者直接没有任何优惠,日系里边就有一些这样的车型,而从销量来看在整体低迷的大环境下,他们的销售还是保持较高水准的,所以说官降不可能全盘推行,只能说局部范围的不同力度推行。
综上所述,无论是政策面的减免购置税,还是车企方面的价格波动,都牵动着亿万消费者的心,而鉴于房住不炒的基调,汽车市场将会是稳经济的重点领域,我相信无论是政策面还是企业层面都会慎重考虑,打算买车的可以再等等看消息。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燃油动力汽车购置税下调可能性存在——仅有可能性
汽车购置税下调现阶段仅为“媒体吹风”,分析预测基于的基础为广州市推出的区域内购车补贴政策,大致标准如下。
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1万元
置换报废二手车并购买国⑥标准新车补贴3000元
除此以外没有其他更多的扶持政策,而且这一轮调整也多多少少是基于地方车企的扶持,推广的力度与范围不见得会很大。2020年整体购置税调整的概率存在但并不高,因为行业良心竞争有可能实现汽车领域活力的自我调整,尤其是新能源汽车。
燃油动力汽车购置税下调之预测
1:整体下调的可能性并不高。持乐观态度的媒体大多以“战疫”为基础分析,比如二月因较长时间的隔离造成销量的断崖式下跌,各大车企的库存指数均以达到预警线;资金回笼难度过大以及巨大的压力可能会导致一批经销商的退场,甚至造成行业整体氛围的不健康。
然而这种预测过于消极了,因为“战疫”虽然造成了库存压力的提升,但是C端市场的购买力并没有因此明显下降,反而因汽车能一定程度实现空气隔离而刺激了消费市场的购车热。库存压力是可以缓解的,而销量一旦出现良性的反弹并回归正常走势,那么被动的调整则不会出现。
2:区域性下调有可能出现。不同地区的汽车消费能力会有一定程度的差异,且燃油动力汽车的消费热情很有可能在2020年出现逆转;因为新能源汽车的购置税减免已经在倒计时阶段,电池补贴的推出刺激了各大车企拿出真正的技术储备,电动与混合动力汽车将迎来一轮续航里程的增长或整体价格结构的下探。
2020年结束之前是购买新能源汽车最佳的时机,所以传统燃油车企势必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而大型汽车制造企业总是地方的经济的支柱之一,所以为了刺激燃油动力汽车的消费则有可能推出补贴政策。不过很难再以购置税减免的方式出现,因为汽车购置税的征税已经立法,地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但似乎不会改动“法”。
建议观察周期
2020.07.01日为国⑥排放标准统一实施的节点,在此之前会出现最后一轮的新老标准车辆的交替,也就是最后一批国⑤标准汽车的降价清库存。在六月时会出现一次销量冲高,那么在六月之前如果不推出全面的购置税下调方案,上半年自然不再有调整的可能性。如果六月的销量冲高在预期之内,七月新车批量上市又能带来一轮上涨的话,相信购置税下调的可能性也就不存在了。
假设:如六月销量低于预期,七月销量走势仍不理想,亦或者出现一次整体消费积极性的下降,那么各个领域都会出台刺激消费的策略,其中则必然包括汽车领域的购置税调整等。然而参考宏观调控力度以及各区域解禁复工的速度分析,经济逐渐上行、购买力稳步提升的可能性应该更大,大宗消费品的消费在人们的心态中的“安全感需求”的刺激下——车与房似乎应会成为“刚需PLUS”,所以对于汽车购置税调整不建议期望值过高。
编辑:天和Auto
内容:共享天和MCN头条号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保留版权保护权利
现在明星片酬从上亿元,到现在5000万,3000万越来越底,你怎么看明星片酬降低
于正爆料:明星1000万片酬,去掉房贷等,每月到手几万元!
明星片酬为啥屡限屡高?
今天(7月7日)早间时分,知名娱乐媒体报道称:知名编剧于正再发文谈明星高片酬!
根据上述媒体(新浪娱乐)发布的报道显示:昨天(7月6日)下午时分,于正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篇500多字的长文,再次谈起了明星高片酬的问题“1000万元的片酬,最后到明星自己手里,能剩下多少钱?”
对此,于正给广大网友详细地算了一笔账:明星拿到1000万片酬,刨去工作人员工资、出席活动的开销、平时着装、应酬请客以及房贷车贷等费用,最后最多能剩下几十万元,折合成月收入为几万元/月!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于正到底是怎么算的?
首先,明星在拿到1000万元片酬后,第一步需要缴税(个人所得税),扣完税(个税)后大概还能剩下5、600万元左右(注:于正为了方便计算,取整去零后,当它还剩下500万元);
注:由于演员的片酬属于“劳务报酬所得”范畴,超过50000元(在扣除起征点后)的部分个税税率是40%;
其次,明星身后有一整个团队在为他(或她)服务,我们以片酬1000万元的明星为例,这样咖位的明星少则有10位工作人员,多则有13位工作人员,每月给工作人员发放工资大概需要30万元左右;
一般情况下,一部剧(电视剧或电影)从开拍到杀青,整个拍摄时间需要耗时3-4个月左右;
这也就意味着,再扣去120万元的工作人员工资,前面扣完税剩下的500万元,现在还剩下380万元;
第三,明星还要经常参加各种活动,每次需要给化妆师和造型师(级别较低的那种)约10万元左右;
若按照10次计算(每个月出席3次活动,3-4月时间只算10次),再扣去100万元;
那么意味着,前面扣完税、扣除员工工资后剩下的380万元,现在还剩下280万元;
第四,明星每次出门,都要穿戴各种最新的名牌(最新款奢侈品衣服和包包等),另外,自己还要花钱雇一些人进行街拍,总花费算100万元;
谢邀!
明星高片酬一直以来都为人诟病。
什么样的人随随便便工作三、四个月就可以拿7、8千万甚至上亿的酬劳而不用为投入产出忧虑,不用为利润操心?科学家?教授?工人?农民?还是劳苦大众?
都不是,是明星。
首先,我们不禁要问,这几千万的片酬是哪来的?其次,我们感叹,给钱的主真大方。最后,我们想,这样合理吗?
有人说,明星开价高,金主给钱痛快,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挺合适啊。
那么我想说,第一、税交齐了没有?第二、工作到位没有?第三、有没有高于常人的法律和道德水平。
让我失望,这三点,很多人都没做到。那么拿这么多钱,脸不红吗?
不红,TA说了,自己该拿的,自己就值这个价。
我去,那是盲目的投资人给你的好吧,还不是觊觎你的流量,论演技,你绝值不了这个价。
终于,我们看到,投资人也栽了,赔了个底朝天,也认清了片酬虚高的问题,你还值那个价吗?
观众不买帐,明星就不值钱,如果是狮子大开口,漫天要价,对不起,哪凉快去哪。
明星高片酬带来的没有益处,只有糟糕的演技、粗糙的制作,虚假的宣传和不忿的人心。
同样的甚至比之更多的劳动,收入相差天壤之别,这正常吗?这里面水分太多。你可以拿到高点的报酬,但相差如此悬殊,是不是太离谱了!
明星的高片酬将一切向钱看的唯利主义赤裸裸地呈现出来,如此高片酬,让人瞠目结舌的同时也被充满邪欲的金钱观所传染,所俘虏,拼命敛财。追求金钱的贪念使许多人在金钱中迷失自我。
即便是3000万,你觉得低吗?觉得少吗?现在觉得少,那是以前拿的太高,以前明星拍摄一部电影,动不动就过亿,现在国家进行了治理和限制,从5000万,到3000万,觉得过低,我觉得还是比较高,想一下,他们付出了多少成本?多少汗水?动不动要几千万,看下科学家们,一年采多少?那些医学、教育、科技专家和学者,一年辛勤劳作,奋战在一线,有的甚至七八十岁还在工作,他们一年采多少收入?还不足一个明星拍片子的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想一下,谁对社会贡献更大?
再看看辛苦在一线的警察们、社区工作者们,甚至那些保洁员、保安、保险员、农民工等等,一年才多少?再看看明星们一年的收入,动不动就上亿,甚至几个亿。
明星一年能够挣几个亿,想想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谁给了他们那么容易挣钱的机会?3000万还觉得低,我看够高,300万即可,照样有很多人去当明星,当名人明星不仅曝光率高,名利双收,导致如今出现了很多扭曲的怪现象。 说不好听一点,如今的社会,真的比较不正常,特别是在演艺圈、娱乐圈,明星们的个人生活太混乱就不说了,收入高、地位高、人气高的让人不可思议,人人都去追星,给他们太高的地位和曝光率,给他们太高的收入,导致他们挣钱太容易,即便如此,还出现大量明星偷税漏税。
所以,我建议国家对娱乐圈进行好好政治,首先就是要对薪酬进行再次扼杀和限制,明星的片酬,最高不能超过1000万,加大扣税力度,按照50%的税收进行扣除,此外,一部电视剧的明星收入需要限制,最高不能超过800万,一部电影,最高不能超过1000万,一集电视剧,最高不能超过30万,如此,才能真正的限制他们的高收入,想一下,一个普通职工一年收入不到10万元,他们演一集电视剧还能挣20万,是非常高的了。 再想想他们对国家对社会,究竟有什么贡献?毫无贡献,为何要给他们高的薪酬?因此,限制明星薪酬,需要继续执行和加大力度,3000万很高,1000万以下,比较合适。
2018年国家统计局也公布了全国人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8.7%,总量达到了28228元。按照12个月来计算,中国大陆人均月收入就是2352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51元,增长7.8%。按照12个月来计算,中国城镇居民人均月收入就是327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17元,增长8.8%,人均月收入就是1218元。对于一些明星收入动辄上千万的片酬,相当于普通人几辈子都挣不到的数字,实在是令人悲哀!还是那些熟悉的论调:“这是个戏子当道的时代,反观那些默默无私奉献的人,长此以往必将“戏子误国”,“我就想知道全国贡献最高的前100名科学家,一辈子辛勤研究,最高贡献奖励为800万元,所有收入加起来有多少?这些戏子何德何能能占这么多社会资源?”
明星片酬屡创天价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一线明星更是随便拍个剧、上个综艺节目到手就有几千万元。“天价片酬”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毒瘤”,近些年一直饱受诟病,不仅媒体口诛笔伐,主管部门和业界内部亦痛心疾首,俨然已成为众矢之的。不可否认,大明星确实有一定的票房号召力,对影视作品的质量也起到一定的保障。然而,物极必反,当片酬超过一定“度”时,必然带来后患。
“天价片酬”阻碍文化发展。不合理的片酬机制扭曲了影视行业的生态,已影响到文化的健康发展。一方面,明星片酬过高,会挤压导演、编剧和后期制作等环节的投入。资金捉襟见肘,严重影响作品质量。另一方面,这样的影视文化圈出不了文化精品,行业乱象催生演员耍大牌、比片酬、急于求成。近几年拍摄的影视作品中,“烂剧”、“烂片”的比例越来越高!
“天价片酬”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方方面面的。比如,不少青少年认为明星不用演技,长得好看便可以红,于是花重金整容,把成名的希望寄托在一副皮囊之上,在本该学习本该努力的时期浪费了大把光阴。在我们童年的时候,长辈们或者老师们经常会问我们长大了想做什么啊?孩子们的我们就会争先恐后的说“我想当科学家,我长大了要做解放军,长大了要做工人……”同样一个问题,现在的孩子基本上是异口同声的回答“我长大了要当明星。”这种价值观的扭曲,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不请自来,我来分析下这个问题。
在2017年到2018年期间,“小鲜肉”流量当道,不仅出场率高,而且薪酬也是高的令人咋舌。
之前传出《如懿传》中周迅和霍建华两个演员的片酬达到一个亿,占据了整个项目的大头。还有范冰冰、鹿晗、杨颖等人参加一档综艺,一期就按千万来论,让众多老牌演员,有实力的演员可望不可及。
片酬高,综艺效果好,剧本好,演员演技好,大家也是照本全收,可偏偏某些流量小生,没有演技,空有颜值,自然会受到观众的抨击。
去年,在很多场所,不乏有实力演员,老牌演员当场抨击“小鲜肉”,指责他们耍大牌,拿高筹,还不好好干活,演技差。
再加上社会各网络平台的舆论热潮,“小鲜肉”一时间就成了抨击的主要对象。在当时大家!虽然都有抵制,但耐不住流量大。
反观现在,流量变现越来越难,娱乐圈也不例外。社会的抨击,演员的薪酬进行了重新的洗牌,高薪酬慢慢变少。这也跟前段时间动荡的查税活动紧密相关,范冰冰不就因为一纸阴阳合同,偷税漏税嘛。
在影视剧审查方面,也是越来越严,投资进去了,审查出问题,就一直被压着不播,久而久之,也就负担不起亏空,所以,我们也能明白为啥破产的公司有那么多。
最后是影视业出台的限酬令,这可是明令禁止,演员的总片酬不得超过总制作费用的40%,主演演员不超过总片酬的70%,其他演员不得低于总片酬的30%。
最后一个演员还是因为“小鲜肉”不再是流量担当。上映的《上海堡垒》就是最典型的例子。2017年,导演看重鹿晗的流量与商业价值,拉他做了男主,可2019年,没演技就没流量的时代,这个钱观众并不乐意掏。
观众的审美价值变高,价值观也在越来越多的舆论中慢慢站到了实力派的队伍当中,内容为王的时代,演技才是最主要的。
纵观整个行业,2019都是非常难的一年,所以不管是投资公司,还是演员经纪公司,都难。
难,就意味着钱不好赚,所以,如果不是很厉害的演员,如果没有足够的收视率、票房保障,就不用你,不给你投资。
前段时间小姐妹还给我说,现在明星代言也很难。会先给你产品,让你发下微博、小红书等看看效果,如果买的人多,就选你做代言,如果效果不好,那不好意思,就只能换人了。
如何看待上汽集团,旗下各公司降薪
三月5日上汽集团旗下上汽大通和零部件企业上海汇众的降薪方案。根据方案显示,上汽大通占工资35%的绩效奖金从3月份起将进行“打折扣”,级别越高折扣也越高,此外取消了年休假补贴、技术中心服装费以及书报券等福利,一线员工全勤奖调整为生产奋斗奖,将根据产销量安排适时发放。
“2020年2月是大通历史上第一次销售同比负增长,一季度也会如此,企业面临亏损。根据我们薪酬福利与公司经营绩效挂钩的原则,结合上汽集团的工作布置安排……”上述流传的上汽大通降薪方案显示。目前,上汽集团还未公布2月销量。3月5日,记者从上汽大通内部证实了该方案的真实性。
此外,上海汇众从3月份起将员工税前月收入下调22.2%,恢复期将根据公司后续发布通知为准。随后,记者从一位接近上汽集团的知情人士了解到,整个上汽集团确实在进行降薪调整,大通和汇众是先行公布,而集团的已经在准备对外进行声明。由此,上汽集团或将成为疫情以来,国内首个宣布降薪的大型整车企业。
上汽集团是我国最大的汽车集团。上汽集团发布的产销快报显示,1月份销量同比大幅下滑34.55%,其中上汽大众下滑40.53%,上汽通用下滑30.49%,上汽通用五菱同比下滑51.1%,这意味着三大销量主力均出现了同比大幅下滑,国内乘用车企业中仅上汽乘用车同比微增0.04%,上汽大通同比增长11.42%。
不过,2月份受疫情影响冲击更大。乘联会数据显示,2月全国乘用车市场零售增速初步判断为去年同期的20%,同比下滑达到80%。这是近20年以来的最大降幅。同时,乘联会目前估计2020年1-2月累计同比下降幅度达到41%。目前,仅有少量车企公布2月销量,海马汽车3月5日公布2月产量为0,销售134辆。目前,有多家创业车企已经被爆正进行降薪求生。
近期,部分企业没有开工,为啥会自称亏损较多
谢谢悟空回答,关于这个问题,我回答如下:
没有开工,不代表企业没有支出。而疫情爆发却迫使企业关门停业,失去了收入来源。
1、错失春节黄金档,对企业本身就是一个沉痛打击,疫情之下,实体店停业无收入, 现金流来源断链。再加上自身存在的种种问题充分暴露,顶不住压力的,只能轰然倒下。
2月5日,日本大众居酒屋连锁品牌“和民”宣布,将关闭在中国的7家和民直营店。这是疫情以来首个从中国撤退的日本企业。
2月7日,北京k歌之王宣布与全部200多名员工解除劳动合同。曾经的行业第一,也未能幸免。
2、疫情爆发,猝不及防,考验了各个企业的应对能力。 没有充足的现金流支撑,紧接而来的租金、员工工资、银行贷款如何应对?
“疫情致2万多名员工待业,贷款发工资也只能撑3个月。”西贝董事长的一句话,直戳人心。
3、即使复工了,短时间内消费者的恐惧心理依然难以消除,无客流,业务停滞。 所谓不开工难,开工了更难。
2月10日,是复工的第一天。但新潮传媒却在这一天,宣布裁员500人,高管集体降薪20%。裁员涉及到销售,开发,服务等部门。
最后,说一句。盼望疫情能早日结束。希望实体企业能咬紧牙关,创新求生,度过这一艰难时期,迎接美好未来。
我是零售人小侯,请多多关注我。谢谢大家。
部分企业在没有开工的情况下,亏损很多,主要是成本的原因,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固定成本较大的企业必然亏损严重
什么是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1、固定成本:又称固定费用,相对于变动成本,是指成本总额在一定时期和一定业务量范围内,不受业务量增减变动影响而能保持不变的成本。
2、变动成本:指支付给各种变动生产要素的费用,如购买原材料及电力消耗费用和工人工资等。这种成本随产量的变化而变化,常常在实际生产过程开始后才需支付。
固定成本包括哪些
固定成本通常包括约束性固定成本和酌量性固定成本。在没有开工的情况下,主要是约束性的固定成本,为维持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经营能力而必须开支的成本,如厂房和机器设备的折旧、财产税、房屋租金、管理人员的工资等。也称为经营能力成本。这类成本的数额一经确定,不能轻易加以改变,因而具有相当程度的约束性 。
总结:虽然部分企业没有开工,但是固定的成本一直在支出,所以亏损必然严重;有些支出,是非付现的,比如折旧,有些是付现的,比如人员工资、税费,由此长期的不开工,不仅仅影响企业的利润,长期必然资金断裂。
还有贷款利息,还是进货成本压力(供应商要催款)。还有合同违约金。
还有发货不及时,客户就会不和你合作,导致前期投入太大,随之风险加剧。
生意不怕跌,就怕断崖式下跌,导致前期投入太大,措手不及,而夭折。
没做过生意的人,都认为做生意很容易,老板只会压榨员工。其实大家都不容易。
近期,企业不开工,造成的亏损是肯定的。亏损较多的企业,一定是固定费用比较高的企业。
一.从财务的角度分析亏损
企业的亏损是经营性收入减去经营性费用。经营性收入是指主营业务收入和非主营业务收入。近期对于有些企业来说,这两项收入几乎是很好的,甚至为零。而经营费用中主要包括固定费用和变动费用。企业不能开工,可以没有变动费用,比如员工的出差费用等。但固定费用是一定要支付的,比如房租费,借款利息等。
所以,从财务的角度分析,不开工的企业,一定是亏损的。固定费用越高的企业,亏损的越多。
二.丢失市场机会,造成的亏损
企业是需要持续的经营的,只要中途中断,就会错失很多市场机会。特别是这一段时间,对于有些行业来说是销售旺季。只要错过这一段时间,就会丢失市场机会。同时会流失一部分客户,这是无形的损失,对企业下一步继续开拓市场造成困难。
三.不能持续性经营,造成管理上的亏损
企业在经营中的过程中,一旦出现中途中断的情况,就会给管理上加大难度。比如,因为中途没有开工,造成一些企业员工离职。特别是生产型企业的技术工人。企业一旦要重新招聘新人,要重新进行培训,花费更多的管理成本。从这个角度去分析,没有开工,对于企业管理上是亏损的。
结束语:
近阶段,企业不能开工,造成的损失,除了财务上的有形资金亏损,同时也会造成管理上的无形亏损。
(本文完)
友情提示:本文为个人原创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