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宏唱的五个字的歌,第一个字是缘
歌名是缘分一道桥 《长城》由张艺谋执导,集结了马特·达蒙、威廉·达福及刘德华、张涵予等中外巨星的史诗级魔幻电影《长城》将登陆2017年贺岁档,阵容豪华题材爆款自然未映先热,举足轻重的电影配乐和主题曲的演唱者也是备受瞩目。日前片尾曲《缘分一道桥》的演唱者首度揭开神秘面纱,确定将由“摇滚歌者”谭维维搭档创作才子王力宏进行男女对唱。
应该是《缘分一道桥》,王力宏和谭维维合唱的歌曲。是电影《长城》的片尾曲,王力宏和谭维维这两位歌手非常有实力,演唱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歌曲,王力宏不仅能唱还能写,帮很多女歌手写过歌,蔡依林、张惠妹、梁静茹的女歌手写过歌,谭维维也是非常厉害,音域非常宽广,能驾驭多种多样的曲风。
除了美国大片,像日韩剧你能看得懂吗
大陆的除了历史剧,其他的基本无视,哦哦~当然如果有美女云集的偶尔欣赏下美色~港剧我还是很佩服的,多少年了,脸还是那么几张,情节永远是那样,主角配角大家轮着做,倒也是和谐。台湾弱智剧我是没有兴趣的,如果制片能在电影开拍前先测试下男女角们的智商,可能拍出来的效果会更好。
所以说下我对日韩剧的看法。
日剧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断挑战主人公的生理完整度、四肢健全度、抵抗疾病的能力。缺胳膊断腿聋哑盲的那主角还算幸运,偶尔染个艾滋你还别以为人生有多悲惨,至少你还能和另一半XX到死而瞑目。至于先天的得了个什么什么髓什么什么脑萎缩症,那也只是编剧小小挑战了一把几十万分之一几率的遗传记录,说不准明天就又有个美女的遗传病就比你多了那么几个万分之一的几率就拿奖了。。所以,一句话就是【没有最残疾,只有更残疾】。
相比日剧,韩剧的男女主角就健康多了。先不说先天的五脏俱全,四肢灵活,特别的几个还多才多艺,生世背景还不是你想摊就摊的上的,就是偶尔生个病发个烧的,那场面绝对左一个右一个的抢着握手流泪送你上医院。但命好了选择也就多起来了,挑起另一半来自然也是货比N家,上下左右前后的为难。初恋、好友、救命恩人的你就上来暖个场搅搅局,想上位还真没你什么事,偶遇的打架的吵嘴的注意了,不和你找个借口立个字据签个协议的不让你进家门。其他的什么爷爷爸爸外婆舅舅的,不到最后一集压根就不让你俩好过。三角恋只是小儿科的把戏,四角恋才刚刚开始入了门,五角六角的你还真别看的发晕,哪天出个七角恋的准叫你拿个小本子不时的画画主角关系图。所以,总结一句就是【没有最复杂,只有更复杂】。
技术角度的就不说,偶们也不是太懂,个人绝得,日剧的镜头处理要好点(听说一个镜头三四部摄影机拍的),韩剧演员们的演技更好点。
个人觉得日韩剧主要以偶像剧为主,主角各个都是帅哥美女,内容节凑很慢,韩国男的基本分为两种,一种就像个女人唠唠叨叨,一种就是傻了吧唧的,愣头愣脑,内容基本不展现励志方便的,除了谈恋爱就是谈恋爱,并且主人公,从来不上班,就是谈恋爱,日本的怎么说呢,总感觉带点色色的,看的不是很多。
大多数是能看懂的,但是各个国家的文化。风土人情,语言。还是有很大的差异。一部好的作品越简单通俗易懂。大片有震撼力,一小片也它的有吸引力。所以不管是国产片还是国外片,能满足观众的好奇心,抓住吸引观众的眼球。都还是不错的
这么说吧,如果美国大片能看懂,日韩剧就更不存在看不懂的问题了。因为中日韩三国一衣带水,从文化根源上来说,都是东亚儒家文化圈,一脉相承。社会传统、习俗、观念上都更接近。
而美国毕竟是基督教文明为主导。在社会习俗、文化观念上,跟我们还是有着很大不同的。只不过因为美国是当今世界的超级大国,常年对外强势输出其文化价值,而别的国家的影视产业又很难与之抗衡,才会在潜移默化中,让很多人对美国大片习以为常。
事实上,日韩剧最近几年发展迅猛,尤其韩剧早已摆脱了以往很多人对它固有的偏见,佳作层出不穷。就我个人多年的观看经验而言,韩剧在题材开发的多样性、题材挖掘的深度性、视觉呈现的创新性上,都达到了一定高度。比如,我心中最好的四部韩剧《请回答1988》、《秘密森林》、《信号》、《机智的医生生活》,这四部基本能代表如今韩剧的水准,他们在豆瓣上的评分分别是9.7、9.2、9.2、9.4。当然,豆瓣评分并不是唯一标准,但针对题主的问题——是否能看懂,这四部剧能给出最好的答案。
《请回答1988》,讲1988年的韩国,却让无数中国80后、90后观众仿佛回到了过去,回到了自己的童年;《秘密森林》讲韩国司法系统与财阀的争斗,黑幕也好官场百态也好,都让中国观众心有戚戚焉;《信号》用奇幻元素讲警匪题材,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案情,看得人热血沸腾;《机智的医生生活》里一群最平凡普通的外科医生的日常,看得人泪流不止。
当然,高水准的日剧那就更多了,《半泽直树》《legal High》《东京女子图鉴》《坡道上的家》《东京大饭店》《孤独的美食家》《深夜食堂》……
以上是我多年来看日韩剧的一点心得,欢迎交流。
其实文化都是相通的,所以从作品的创作角度出发,大部分情况下,都是能看懂的。
美国大片当然现在也开始在讨好亚洲观众,特别是中国观众,因为他们知道中国是他们非常重要的一块市场,所以这些年在拍片子的时候也会考虑加入一些亚洲脸孔,包括前段时间上映的《哥斯拉2》,除了有渡边谦以外,还有章子怡。
但中国市场只是其中一部分原因。
大多数时候,随着市场的融合,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更多的合作交流,互相之间的理解也在加深。
更不用说日韩剧了。
其实日韩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和中国之间文化差距相对较小一些,虽然也略有不同,但可能主要还是历史略有不同,所以才会有些不太了解,但大多数时候,如果是历史作品,那么创作者也会在开始的时候对背景有所介绍,让观众不至于看得云里雾里。
只是随着创作的开放性增加,日韩可能出现了一些比较“毁三观”的作品,需要我们观众做好必要的判断,除了理解作品以外,还要对作品有反思。
当代(在世的)哪位女作家可以和张爱玲相比肩
张爱玲,天才,文笔细腻流畅,美玉天成,以中长篇见长,作品无论数量,还是质量,蔚为大观,堪为张派,自成张说,当代女作家只能望其项背,望洋兴叹,好好学习她,何谈与之比肩?!因为历史的原因,对张爱玲的研究不够深入,不够全面,当然,至少在国内,其在文坛的地位没有到达其应该在的高度。王安忆模范张爱玲,老实说,距离不说十万八千里,两万五千里总是有的,长征文苑笔耕不辍一辈子,也只有看的份,顶礼膜拜神女峰。即便如此,就算王安忆的作品数量能够达到,抑或逾越张爱玲,暂且不论质量,(质量有待于时间和实践的双重检验),也可以这样言说,张爱玲,只能被模仿,不能被超越。研究张爱玲最权威的专家,美国的夏志清教授,最是推崇她,大家可以透过夏的翔实专业的研究,进一步走近领略这尊文坛的神女峰,高山仰止好了。请大家一定不要忽略张爱玲的家学渊源,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她的身上荟萃着晚清时期最优质的文化基因,又有谁能够如此乎?要知道,这种基因,又与张的不幸遭遇——求学时香港中文大学的学历波折,以及汉奸文人领袖的丈夫分分合合,最终,为了生计和理想,客死异国他乡无人知,这样的辗转撕裂人生,乾坤大挪移,灵魂深处的波澜壮阔,被张用如椽大笔,尽情挥洒在字里行间,成就张爱玲版本的胡笳十八拍,亦成一派宗师,可谓家国不幸诗家幸,文学同理。另究其原由,她的父爱缺失,极端自恋,这些特质,这些品格,等等等等,都是后人无法复制,再加上不得不承认的__天才,您想,又有哪位当代女性会与神一般的张爱玲,比肩而立呢?只能接近,只能仰望,女神。
迟子建。
迟子建是唯一一位三次获得鲁迅文学奖,两次获得冰心散文学奖,一次庄重文学奖,一次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一次茅盾文学奖的作家。
她是一个高产高效的作家,至今已发表500万字,出版著作40余部。《雾月牛栏》曾获第一节鲁迅文学奖,《清晨洗尘》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小说《世界上所有的夜晚》获第四届鲁迅文学(2004—2006)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额尔古南河右岸》获第七届矛盾文学奖,作品有英、法、日、意大利等海外译本。
迟子建1964年2月27日出生于黑龙江省漠河县北极村,生肖龙,乳名迎灯。父亲迟泽风曾任塔河县永安小学校长,好诗文,因喜欢曹植《洛神赋》而起名子建 1985年冬病逝。母亲李晓荣是五十年代漠河乡广播站广播员。丈夫黄世君,原塔河县书记,2002年因车祸去世。
迟子建1981年参加高考,但是却写作跑题。1983年开始写作,1984年毕业于大兴安岭师范学校,后就读于西北大学中文系作家班,1986年因《北极村的童话》而成名,1987年进入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合办研究生学院学习,1990年毕业后到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工作。黑龙江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级作家。
《额尔古纳河右岸》这部作品由迟子建所著,是第一部描述我国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人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的长篇小说,曾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小说语言精妙,以简约之美写活了一群鲜为人知、有血有肉的鄂温克人。小说以小见大,以一曲对弱小民族的挽歌,写出了人类历史进程中的某种悲哀,其文学主题具有史诗品格与世界意义。
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够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我想,与当下时代正在方兴未艾的多元文化形态的形成有很大的关系。或者,我们也可以说,迟子建这部作品的写作本身,就与多元文化形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小说具体描写表现的是我国东北一个差不多已经彻底消亡了的鄂温克族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表现对象的这样一种选择首先就充分地凸显出了作家的艺术智慧。
阅读《额尔古纳河右岸》,给我们留下极深印象的既有作为游牧民族的鄂温克人对于自己赖以为生的大自然那样一种敬若神明般的敬畏与崇拜,也有鄂温克人而对频繁降临的死亡时那样一种达观而超然的姿态,更有在极其艰难的生存困境中激发出来的鄂温克人那样一种坚韧的生存意志与生存能力。在小说中,作家对于鄂温克人复杂的人性构成同样进行着一种堪称悉心细腻的描摹与展示,作家那样一种格外宽厚广博的悲悯情怀足以打动每一位读者的心灵世界。
“你还不来,我怎敢老去”!一位生于爱情而死于孤独,多情、风韵而赋有人性情怀、才貌双全的民国美女。
作为民国才子胡兰成女人的她,一生都在爱恨情仇中用沾着泪水的笔倾诉着她幸福与苦楚的一生。
无论是民国时期还是移民美国后的八十年代,国内外至今也很难找到与张爱玲女士相比肩的爱情小说作家。因为她所有的经历就是她丰富经典的小说作品。
80年代售货员的工作很吃香吗?大家能不能说说吃香到什么程度呢
这个事我也来说两句。
我是1987年5月参加工作,在我们城市的糖酒公司批发站上班,最开始工作是保卫干事(配穿经济警察制服),后来在业务部,仓储部再后来下岗了。
我们公司当年可是负责全市的糖酒供应,那个年代还很少有个体经营,个体经营必须在我们公司或下属的批发站,商店进货,否则一旦查到要受罚,当时的酒类专卖局管理还是很严的。
那个时候无论是个体,还是商店,还有个人,想买糖酒,茶叶,就是得来我们公司或下属站,店,天天我们那里人山人海,汽车,马车,三轮车进进出出,从不间段,那年月糖酒,茶叶虽然不缺可也是限定购买尤其是年节时候,更是繁忙,不要说领导,就是看大门的,你要是去了态度不好,你连门都进不去,更别说我们这些国营职工了,那叫一个舒服,看你顺眼,你说话好听,还明白事,那一切却好办,如果你敢耍横,对不起,“没货”排着吧。
我们还只是大多对个体商店(现在叫超市仓卖),下边商店直接对个人较多,那些营业员,更是百般刁难,万般折磨,有点紧俏货,你没票,没关系,真的买不到,婚,丧,嫁,娶,年节,谁也不买点糖酒,茶叶,(你是谁,咋了,我没货,爱找谁找谁去)这句话是营业员怼人常用语言,在营业员面前,拿着批条的人,才是她们巴结的人,大领导没条子,照样不好使。
那个年代,营业员真的是好工作,既有工资,又有灰色收入,还有礼物,还能天天吵架?
八十年代,普通人家女孩子的择偶标准:听诊器、方向盘、杀猪的屠夫、售货员。这四个职业是最受欢迎的,售货员在当时有多吃香,由此可见一斑。
当时农村刚刚实行联产承包,农民手中都有了一些积蓄,可是商品供应还十分紧张,很多东西不是有钱就能买到的,需要专门的供应票。
“近水楼台先得月”,由于工作的关系,售货员有机会更多的拿到这些珍贵的购物票,从而也成为左邻右舍眼中能办事的“能人”。
1982年冬天,供销社来了一批“昆仑牌”黑白电视机,木头壳的,12英寸,卖560块钱。
七八十年代售货员很牛B!因为那时候物质奇缺,买啥也得凭票,你如果有个当售货员的亲戚或朋友,不用票也能买到东西。八十年代初的时候,农村土地刚承包到户,化肥紧缺。有关部门根据交公粮的数给农户下发化肥票。但是光有票买不到化肥,因为化肥都让供销社的售货员给倒腾光了。村里有个挺漂亮的年轻妇女,是供销社副主任的相好,也牛B得不得了,亲戚邻居的都巴结她走后门买化肥、柴油什么的,都是晚上用车拉到她大门口。有一次在街上拉闲呱,我说起买彩电没票买不到。这娘们儿傲娇娇地说,你有钱我就能给你买得到。噎得我到现在我这口气也没出了,因为当时我确实没钱。
我上高中的时候,我班主任的老婆是国营饭店的服务员,不但工资比老公高,还三天两头上家拿肉馅、包子、馒头啥得,比当老师的强多了。
那时候,服务部门搞改革,要求进行"微笑服务",还引进了西方诊语"顾客就是上帝"。你想想,他们这么牛,觉得自己就是上帝,都骄傲得脖子像天鹅,能微笑得起来吗?
78年我的一个同学接了他爸的
班当了售货员,当时物资不象今天丰富,好多东西不好买,自从他到了县百货,全村人都求他买这捎那,他一回村全村好多人都给他送土特产,,他的家人在村里威望得高,大事小事很多人都去帮忙,瓜果疏菜,杂粮肉蛋都给他亲友送。他就是人们心中的好人能人,大家都觉得欠他家人情。
我上小学时,同学张红兵学习很烂,但他却稳稳地当了五年班长,因为他妈是我们当地最大的解放路综合门市部的售货员。我们班主任喜欢吃的桃酥、教导主任爱抽的牡丹烟,都得求他妈买。
在那个年代,物质缺乏,在国营商店柜台上买的点心,里面油和鸡蛋特别少,当时有句调侃的顺口溜:“酱油不咸醋不酸,点心硬得像半头砖。”但是商店特供柜台提供的东西就不一样了,做得非常精致美味,但需要拿特供的小票才能买到。香烟更是,在柜台上只能买到大筒子的工农,没过滤嘴的大前门、黄金叶,烟草质量差,抽起来呛人,还容易生痰。当时有钱也买不到带过滤嘴的中华、牡丹、凤凰等高档香烟。
张红兵的妈妈虽然是个售货员,但为人八面玲珑,能通过内部关系能“调配”到这些东西,当时叫“走后门”,虽然搞不到中华这样最高档的,经常能搞到牡丹烟。教导主任每次抽上牡丹烟,总要高高地翘着夹着长长过滤嘴香烟的指头,嘴里吞云吐雾,在操场上走两圈,比校长还威风。
记得我上小学时,当时由于父亲刚调工作到地级市,错过了学校入学时间,父亲人生地不熟,只好找单位领导协调,结果只把我安排到教学质量很差的纸盒厂子弟小学。
八十年代已经不行了,服务业最吃香的是七十年代。五、六十年代,各行各业还比较正规,服务业当然也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了。[呲牙][呲牙][呲牙]到八十年代,已经有单位发不出工资了,服务业更是首当其冲。也难怪,照他们这种干法,发得出工资才奇怪呢![笑哭][笑哭][笑哭]
只有七十年代,文革以后,各行各业乱象丛生,拔乱反正还没开始。服务业由于自身的特殊性,成了走后门的重灾区。售货员可以利用职务之便,买一些便宜货,或者紧俏货。有些紧俏物资往往刚一到货,就被内部人和关系户抢购一空,在柜台上连看都看不到。[笑哭][笑哭][笑哭]
至于服务态度,更是差到不行,想卖就卖,不想卖就不卖。完全是一副官商作风,反正不论单位赢亏,工资都照发。[笑哭][笑哭][笑哭]这叫社会主义优越性。[赞][赞][赞]
有一次,我爸去商店买补自行车胎的胶水。当时的胶水都是很大一瓶,一次用不完,放时间长了就风干了,没法儿用了,造成浪费。我爸要买小管儿的,量小只能用几次,没等它风干就用完了。
结果,到商店正赶上营业员在和熟人唠嗑。我爸一问,服务员当时正唠到兴头上,连看都没看我爸一眼,直接涚:没有!我爸刚要走,服务员这时回头了,一看是我爸,赶紧从柜台下面拿出来一管儿。其实不是没有,是正忙着呢!没功夫搭理你。[笑哭][笑哭][笑哭]
原来,这个售货员和我们是邻居,同住一个大院。虽然互相都认识,但从来没说过话。即使这样,也受到了照顾。否则,说没有就真没有了,有也不卖你,反正也不愁卖,你不买,有的是人买,都不够卖。[我想静静][我想静静][我想静静]即使卖不出去也没关系,又不扣工资,亏了也是单位亏。[笑哭][笑哭][笑哭]
总之,当时干啥就能借点啥光。卖布的可以买点便宜布,卖肉的买点便宜肉,卖鸡蛋的买点便宜鸡蛋。自己不需要,可以帮亲戚朋友买,没有关系的就啥便宜也占不着了。[我想静静][我想静静][我想静静]
售货员吃香应该说是七、八十年代更准确。
对于这个问题,我特别有发言权,因为我的父母都是在百货公司工作的。我老爸从小能歌善舞,尤其擅长曲艺节目,他18岁的时候,考上了部队的文艺兵,军装都穿上了,我奶奶跑到武装部哭闹了一场,坚决不同意他走,因为我爸是家里的老大,他如果当兵走了,家里弟弟妹妹上学负担太重。于是,我爸就没走成,进了百货公司当上了临时工。帮父母挣钱养家,后来,我的叔叔参军退伍在政法委退休,我姑姑上了中专进了事业单位。我老爸一直在百货公司干了一辈子到退休
我爸,图片里高个的那个,就是从售货员做起的,这是七十年代末,我爸在商店卖半导体收音机。那个时候,买东西,不是有钱就能买到的,很多东西都是凭票供应。
小时候,记得经常有人找我爸帮忙买东西,那个年代,父母都在百货工作,也有很多人羡慕我。我穿的衣服总是最新颖最好看的,罐装的饼干,奶粉,奶糖我们小的时候也能吃到,在那个年代是很奢侈的。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当时都得在百货有关系批条才能买到。我爸是音乐爱好者,所以,我家很早就买了收音机,录音机,我家还是全大院第一家买电视的,每天晚上,全院的男女老少都聚在我们家看电视,热闹非凡。亲戚朋友借光,能买到好多处理的物美价廉的商品,像罐头,布料等等,那时售货员真是很吃香的
我爸是百货宣传队的台柱子,他自己创作的快板书~小算盘。是百货系统文艺汇演的保留节目。我记得有这样一些词:
打竹板,点对点,
我给同志们说快板
同志们和我常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