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腾势相比,蔚来的优势在哪
腾势汽车、蔚来汽车,两个品牌没有可比性、蔚来也谈不到有任何优势。
腾势汽车即使对于汽车爱好者而言应该也是一个冷门的小众品牌,不过这个品牌虽然小众但与蔚来之类的新兴互联网汽车品牌而言仍不在同一等级。
腾势的背后是汽车领域两大巨头——奔驰和比亚迪
奔驰汽车的品质有口皆碑,无论是操控、性能还是品质都在豪华汽车品牌一线阵营;比亚迪汽车是新能源领域的佼佼者,两个品牌的合作理应碰撞出火花但实际腾势的表现太差,不过奔驰和比亚迪似乎对腾势仍有极高的热情。
上市多年只推出了一款车型,亏损接近30亿仍在增资,两方各持50%的股份仍旧乐此不疲,其目的无非是各取所需。
奔驰拿出B200平台负责车辆的设计、技术、底盘调教,比亚迪负责提供电池、电机、电控的核心三电系统并且负责生产。
奔驰面对油电转换最大压力是三电技术的空白,比亚迪深耕新能源领域但在整车制造和底盘调教方面有明显的短板,两方通过合资成立腾势是在“深度交流”,在交流中能获得最先进的技术交换或者最理想的供应商。在这种交流一旦出现契机看似萎靡的腾势经历了多年的积累会一跃成为戴勒姆旗下的另一颗明珠,尤其是在戴勒姆奔驰重组企业架构拆分乘用车和商用车之后。
所以腾势汽车不缺技术,不论是操控还是核心动力系统可以随时推出同类车的标杆车型,只是目前比亚迪王朝系列风生水起不需要借助腾势起飞,戴勒姆也没有到准备打出腾势这张王牌的时机;也许在B200平台的Cla走向边缘电动汽车成为主流的时候两方才会合力丰富腾势系列,目前腾势更像是一种象征。
蔚来汽车没有什么值得聊的,价格非常高但电池依靠宁德,续航里程没有突破500线定位却重合了特斯拉,而且企业的特点也神似特斯拉。
所以蔚来的未来还看不清晰,蔚来想要有未来只能降低身价否则未来不一定有蔚来。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董明珠银隆也被追债,造车到底有多难
首先我们看下新闻内容:
董明珠参与投资的新能源车制造商银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在今年1月,迎来了一群不速之客:上门讨要欠款的供应商。
1月16日,珠海思齐电动汽车设备公司(下称“珠海思齐”)副总经理束磊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称,该公司被珠海银隆拖欠款项合计7600万元,最长拖欠时长逾一年,影响工厂正常生产。
据《财经》报道,银隆拖欠账款的不止是珠海思齐一家,据不完全统计,逾期未支付账款至少12亿元。
在银隆内部,管理层的调整也早已展开。
首当其冲的是,银隆董事长魏银仓在去年下半年的“下台”。
近期董明珠银隆被追债,引发了社会的关注,造车真的很难还是董明珠造车思路有问题?笔者认为是董明珠的思路出了问题。
一方面董明珠经营格力电器的成功,让董明珠自大起来,随着董明珠自我的心理膨胀,董明珠把自己当成了神,觉得自己干什么都会成功,这为董明珠造车失败埋下了伏笔。
2016年,董明珠试图以格力电器收购珠海银隆,然而股东大会上,这一议案被股东否决。但是董明珠听不进任何人的良言,一个月后,她便拉上了王健林、刘强东等人为银隆增资30亿元,董明珠个人获得了银隆7.46%的股权,成为第五大股东。
到了2017年4月,董明珠的持股比例增至17.46%,一跃成为银隆第二大股东。
董明珠这么固执有自己的考虑,格力是国有企业,董明珠作为国有企业的董事长,很快就到退休年龄,董明珠这么做的目的是为自己退休做准备。
董明珠这么考虑站在她个人的立场上也没有错,错在董明珠并不知道现在这个时代该怎么去造车,走的还是贾跃停的老路,自己融资造车的传统制造业的商业模式,这种商业模式如果放在10年前或20年前能成功,可是现在是不可能成功的,今天汽车产业全世界产能都是过剩的,传统汽车产业的商业模式已经到了天花板了。现在造车的商业模式必须与传统汽车的商业模式不同,对传统汽车行业的商业模式实施降维打击才能成功取代传统汽车。
因此,现在造车的商业模式只能是打造智能汽车的产业集群,将传统汽车的商业模式一脚踢进历史,对传统汽车的商业模式进行革命,如同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一样对旧的经济模式进行革命。只有这样去造车才能取得巨大的成功。
董明珠造车,贾跃亭造车,李河君造车,现在的市场上面,如果没有造车计划,都不敢说自己是财经网红。但是被追债这件事和造车难不难没有太直接的关系。
贾跃亭的债务问题不是一朝一夕了,乐视帝国的摇摇欲坠与造车有关系,但是也不能全怪到造车上,反而造车成为贾跃亭身赴海外的借口。李河君造车之前,汉能的问题就已经爆发,股价暴跌的锅,造车这件事也不背。现在银隆被追债,倒也说明不了什么太大的问题。
难,真的特别难!
一辆汽车上包含上万个零部件,技术含量和其复杂程度,真的是超乎想象的,属于资金、技术、人才密集型产业。反观起中国这么多汽车企业,对于电动车的追求也都是摩拳擦掌,但是出来的成果也就那么些,市面上跑的车,比亚迪、北汽新能源、江淮等汽车,专业的汽车企业制造了那么多年才完成的成果,半路出家的董明珠、贾跃亭们想要追上,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
世界不少国家都做了退出燃油车的时间表,中国也有这样的相关计划,但是仍然没有具体的时间表,而汽车企业中,只有沃尔沃敢下这个决心,在未来的两三年内退出传统燃油车,改为生产纯电力或者混合动力车。
尤其是在研发阶段,需要的资金投入量大得惊人。2016年,上汽集团的研发费用94亿,比亚迪45亿,而汽车巨头德国大众,研发投入就是136亿欧元。这仅仅是研发阶段,而且这还是已经成熟了的汽车企业,对于那些并不成熟的初创公司而言,这些投入杯水车薪。
对于这个问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杜波认为,其实有没有被追债和造车难不难这两件事儿并没有太大直接联系。企业之间占用对方款项拖欠不还是常有的事儿,不必然和生产难不难挂钩,还有可能和销售、产能等有关。
目前,整车制造技术在国内来说已经比较成熟了,只不过有些核心技术比如燃油发动机、变速箱、电动机等等,各家的技术有高低,造车这件事,不管是传统燃油汽车还是电动车,各个核心技术,市面上都是有的,就看钱能不能跟上,能不能花钱把这些技术糅合在一块儿。
比如贾跃亭造FF,陆续花掉百亿资金,炫酷的新能源车是捣腾出来了,但是没钱很难继续玩下去,所以不得不长期辗转海外,声称要融资。
而董明珠投资银隆,并非是从头开始搞研发,因为银隆已经具备生产技术和产能,有一定基础了。和造车难不难没多大关系。
回到银隆货款纠纷这件事情上来,珠海银隆近日被媒体曝出拖欠供应商货款至少12亿元。而珠海银隆给出的说法是,部分货款纠纷是因供货商产品存在质量等问题。所有应付款项会按照正常的节点安排,珠海银隆完全有能力支付,不存在拖欠问题。
不过,银隆到处建产业园花钱也很厉害,有媒体统计,从2016年底到去年8月,银隆在国内多个地方签下七八个项目,涉及总投资约700亿元,尽管公司方面也曾表示能随时使用的自有资金有十几亿元,资金链不存在问题。账面现金之外,银隆还有很大的贷款额度尚未使用。但这么多个项目启动,资金需求量极大,而借来的钱也是要还本付息的,十几亿自有资金,显然不足以应付这么多需求,这就看银隆的业务收入能不能支撑了。
珠海银隆主打钛酸锂电池技术,快充性能好、循环寿命长、低温性能好,但能量密度低于磷酸铁锂、三元电池等主流电池技术,因此被认为是在公交车场景下比较合适的技术路线。公司2017年销售的电动车中有三分之二采用这一技术;另外有三分之一的电动车采用了外购的磷酸铁锂电池。
2015年底,珠海银隆跻身纯电动客车销量前十强榜单。2016年,银隆共销售纯电动客车超过5000辆,整体营收为78.98亿元、公司资产总额191亿元。根据此前格力电器公告,珠海银隆在2017年可望实现300亿元的销售收入,3万辆产能。2020年的产能目标是达到10万辆。
因此,银隆在生产新能源车上其实技术已经能够应付,和供应商之间的纠纷其实就是资金链是否紧张和是否存在供应商产品质量问题,和造车难不难,还扯不上太大关系。
造车难,难于上青天。
越来越没有人怀疑,新能源汽车是中国经济的下一个大风口。
但是,在新能源汽车造车的路上,有人成了先驱,更多的人成为先烈。
成为先烈的的人,都有一个普遍的规律,就是低估了造车的难度。
一年多前,董明珠提出要造车。
而且,在造车这件事上,董小姐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倔强、任性、执着。
格力股东会否决了造车计划,董明珠决定自己干,
还邀请了隔壁老王、京东老刘等一批人,投资了30亿入股珠海银隆。
如果当时对董小姐能否成功,成为先驱尚有所期待的话,
随着前不久,珠海银隆董事长魏银仓的黯然去职,
大观君对董明珠及其旗下的珠海银隆,基本不抱太大的期望了。
为什么?因为事实证明,董明珠再一次低估了造车的困难,
正如她此前低估了造手机的困难,
蔚来汽车的老大李斌最近很火啊,又是融资又是热搜的,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啊
其实,就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我觉得李斌是一个很低调的人。李斌的一生非常的传奇,他最知名的产业不是蔚来汽车,而是易车网,毕业于北京大学社会学专业的他,毕业后并没有从事他原本的行业,而是选择了进入了汽车领域,这个行业对于2000年的中国并不兴起,因为当时的中国经济并不景气,刚刚开始兴起改革开放,所有的领域都在含苞待放,等待着勇敢的企业家们打开市场。李斌通过他卓越的远见,看中了未来可能兴起的汽车行业,如今看来,他是非常有见地的。大学时代的刻苦努力造就了他的成功,大学期间辅修的互联网,让他的一生都受用,所以毕业之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开创了易车网,一个属于他的商业之国,也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问题。然后年又通过极其敏锐的观察力,看准了新能源行业,开创了属于自己的新能源汽车品牌-蔚来新能源汽车,为中国的新能源行业增资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