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源籍贯
高源是上海人,上世纪80年代末,进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担任节目主持人,成了最早一批做直播的主持人,主持《市场旋律》《来自英国的问候》《旁氏欧美流行歌曲排行榜》等节目;后留学美国,做美国外景主持。
沙特另一名记者贾希尔已经被证实遇害。你怎么看
一个三月份就失踪的人,为何现在又重新提起?难道就因为他也是记者,也曾批评过沙特王室,就一定会得到与卡舒吉一样的下场?甚至还有不少人猜测他已经被埋在沙漠里。
我不得不说,你们太有想象力。
就跟十月份死于纽约的一对沙特孪生姐妹一样,不顾美国FBI还未开展调查的事实,好事者就这起凶杀案与沙特王储联系到一起。难道已经启动换储行动了吗?何必急着给王储罗列'罪名呢。
此外,这次蹭热度的记者失踪事件,发生阿联酋,而不是土耳其。看看沙特与阿联酋的关系吧,预示着未来调查结果,一定不会再弄得沙特下不来台。😊
今天是中国记者节,在此向欢度节日或在世界各地奔波忙碌的中国记者们表达由衷的敬意和问候!
(图:忙碌的中国记者们)
不知道在中国记者节这一天爆出这么不幸的消息是该为中国记者感到庆幸,还是该为沙特记者感到悲哀?
一、关于事件的初步消息来源。
沙特记者贾西尔于今年三月份,在阿联酋迪拜被沙特特工逮捕,随即被关押进沙特的监狱。据《新海湾》7日(The New Khaleej)援引人权消息人士报道称,贾西尔于上周六死亡,死亡原因是在监狱中被虐待至死。
随后英国以及世界多家媒体转发或间接报道了此事,不过截止到目前都还未经正式确认。人权消息人士说,沙特当局怀疑记者贾西尔在秘密运营一个名为Kashkool的推特账户,该账户致力于揭露官员和王室成员侵犯人权的行为。
(图:据报道已经遇害的沙特记者贾西尔照片。)
据悉,组织策划间谍绑架逮捕贾西尔的人,是沙特王储的助理卡塔尼(Saud alQahtani)。卡塔尼此前曾因被指控对哈苏吉的死负有责任而刚降职不久。
二、记者是世界上最高危的职业之一。
记者表面看似风光,实际上却是全球最高危的职业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公布一组统计数字:截止到10月26日,于2018年在世界各地殉职的记者共计86人。据了解,仅今年4月30日在阿富汗一次连环恐怖袭击中,就有10名记者遇难,国际记者保护组织称这是最悲痛的一天。
(图:深入战地采访的女记者)
不但战地记者随时面临危险,就是身处于和平环境下的记者,也时常遭受到恐吓、控告、迫害与报复攻击。尤其是在沙特这样法制不健全的国家,报道王室成员、政府官员将冒相当大的风险。
承蒙邀请,这名记者叫做土耳其·本·阿卜杜拉兹·贾希尔,他是跟卡舒吉一样是一名沙特异见记者,其实人权组织ALOST的成员,在去年他获得了英国的政治庇护。贾希尔在今年的三月在阿联酋迪拜突然失踪,怀疑遭到沙特特工的秘密逮捕。其之所以被捕很大原因是因为其经营了一个化名为Kashkool的推特账户(已经注销),该账户长期发表一些针对沙特王室腐败和违法犯罪的信息。很显然对于沙特这个前现代的封建国家,发表这种信息是对于王室的大不敬之罪。像他这样被强制消失的沙特异见人士有很多,至于遭遇几乎都非常惨,基本都未经过公开的审判,就被秘密处决了,埋在沙漠里了。
(贾希尔与卡舒吉)
贾希尔很有可能是被沙特专门的“网络战士”间谍团队在Twitter的迪拜总部被追踪到的位置的。这个团队是由沙特王储默罕默德·本·萨勒曼的高级助理卡坦尼(Saud al-Qahtani)负责的,此人已经因为卡舒吉案被免去了职务。卡坦尼组建的这个“网络战士”团队是一支专门针对那些活跃在互联网社交媒体平台上的沙特异见人士的网络部队。据纽约时报10月份的一片报道称,该组织可能通过收买或者应聘的方式打入到了个社交媒体公司运营团队的内部,以监控那些批评利雅得的社交媒体账户。卡坦尼亚就曾经在去年通过推文警告过那些匿名账户,称“即便是匿名也可以确认你们背后的真实身份。”
(卡坦尼)
现在的情况就是贾希尔被强迫消失,这件事已经基本确定肯定是沙特特工干的。因为实在是黑历史太多,洗都没法洗干净。然而问题的关键就是关于他的生死,显然依然是一个谜团。这则消息最早是“新海湾新闻”(The New Khaleej,一个阿语新闻网站)在11月4日爆料的,但是沙特官方对此保持沉默。只要没有确切证据的情况下,那么沙特方面就不会主动承认这件事,从沙特对于卡舒吉案情前后不一的态度就可以看得出来,其对于自己的丑事始终保持一种侥幸的心态,然而在被打脸之后,又不得不认栽。但是沙特始终坚持一个底线,那就是不能与王室尤其是权力核心的萨勒曼父子有任何关系。为此沙特“网络战士”还专门针对那些散布“沙漠王储默罕默德·本萨勒(MBS)曼下令谋杀卡舒吉”消息的网站和社交媒体账户进行了跟踪和删帖。因为这些消息的背后都基本来源于土耳其、卡塔尔、伊朗等国,从中可以看出这其中舆情信息战上交锋十分激烈。甚至这则消息都很有可能是上述三者爆料出来的。
(萨勒曼父子)
贾希尔被捕以及“被杀”很显然跟去年11月4日沙特王室内部的“反腐行动”有直接关系,这场反腐行动名为反腐,实为王储MBS发动的一场权力斗争下的敲诈勒索。大批有权有势的王子被囚禁在利雅得的丽丝卡尔顿酒店内,相关涉案人员总人数有381人。很多人被迫交出大批财产换取自己的自由,截止今年1月1日共收缴1060亿美元,而仍有56人被软禁至今。这种所谓的“反腐”行动必然遭到了贾希尔这种专门揭露沙特王室腐败的记者所抨击,让其尽快消失也就势在必行了。最近MBS相继释放了一些被软禁的王室成员,这无疑让人联想到了贾希尔的生死,此时出现关于他的新闻,也很正常。
(丽丝卡尔顿酒店)
图片来自谷歌图片,感谢提供,欢迎大家批评、指正、留言、点赞、关注!
历史上第一个将英语翻译为中文的人是怎么做到的
民族之间语言不通是常态。
即使是一个国家的同一种语言,也有方言和口音之分,导致交流障碍。
因此,语言翻译对文化传承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个问题是个好问题。
首先要明确是英国人先到的中国还是,中国人先到的英国呢?
当然是英国人或说英语的人。
他们是从哪来的呢?两个渠道。
一个是海上来的。自古海外贸易就很发达,发展与春秋时期,尤其是中国与斯里兰卡、菲律宾、阿拉伯、东非的贸易。
另一个就是丝绸之路了。中国古书记载,最早带着丝绸国礼出访各国的是公元前10世纪西周的周穆王。公元前5世纪,中国丝绸已成为古希腊上层人物喜爱的衣料。当年汉唐时期,就有阿拉伯人把贸易做到了中国。阿拉伯人是会说英语的,他们也会把一些英国的传教士带到中国来。
所以,陆上更早。不管是出使国外还是传教士来,都是需要语言沟通的,那个时候用手比划肯定不行,就会有专门的人来编撰书籍。
但是具体是谁,已经无人考证了。
因为当时的传教士很少,文献记录就更少了。
最有可能的就是盛唐时期,那时候丝绸之路极为发达,西域各国乃至阿拉伯、罗马都应该有商队来贸易。这批商人有的还长期定居长安。
既然定居,就会交流。英译汉在民间就已经发生了!
有证可查的是第一本中英大字典,于1823年出版,是传教士马礼逊翻译的。
的确是会两种语言,然后进行翻译。
很多人纠结那么第一个人从来没学过英语,那咋学会并翻译呢?
你刚生下来时,是怎么学会中文的?天生你也不会中文啊!
这个就是所谓对语言的理解。
你不需要会任何语言。在生活中对一种语言的理解达到足够长的时间,足够多的内容。你就可以精通它。
第一个同时会两种语言的人,就是这样来的,无法对应苹果和apple是一个东西,但是当手里拿着这个能吃的水果时,他就知道了,这是apple,这是苹果。
然后再进行整理语言的对应,第一个的翻译工作那就完成了。
后面,通过翻译内容学会的英语,不叫对语言的理解,叫做学习。
谢谢邀请,不过这问题似乎和之前悟空问答里提的问题一样啊😊!那么我就再啰嗦一下吧。
其实不管是第一个将英语翻译到中文,还是任何两门语言间的翻译,翻译者都要精通这两门语言才行。所以你的问题可以转化为这个中国人是怎么会英语的呢?
这个途径在古代就基本上有两条。一时外国人到了中国后必然会和中国人打交道,那么过程之中这些中国人的某些天资高的就会有意无意的学会,甚至是主动去学。明清时期,就涌现出这种翻译家了。比如有名的徐光启,就和到了中国的传教士利玛窦翻译了科学著作《几何原理》。
还有一种途径,就是由于某些原因,该中国人到了国外,然后学会了外语。回国后就可以翻译了。比如唐朝的玄奘法师西去取经,回来后翻译了佛经。清朝和民国时期就曾送一批孩子出国去学外语,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革命战争早期,很多后来的领导人都曾留过洋,比如周总理就曾去过法国和日本。
针对问题中的“第一人”,我想当时的途径也差不多是这样吧!
小时候曾经有过和楼主一样的困惑,百思不得解,刚刚看到楼主的提问,思考一下豁然开朗。
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惯性思维的误区,本质上是思考逻辑问题。我们现在如果要翻译一篇英文文献,那么必须同时懂的英文和中文,而要学习英文,一般也要和同时懂得中文与英文的人来学习。所以造成了我们的思维盲区,认为学习一门语言必须要有一个同时懂得两种需要的人来教学。其实不然,婴儿出生之时,并不懂得任何语言,或者假设婴儿出生时,只懂得婴儿自己的语言,而成人并不懂婴儿语言,但是婴儿却可以顺利的学会自己的母语。看到这,你就该明白了,一个只懂英语的人,与一个只懂得汉语的人,在经过长期认真耐心的教学后,完全可以想我对方的语言。
误区是怎么造成的呢?
因为两个完全不懂对方语言的人,互相学习对方语言都是非常没有效率的。这显然不符合人类社会规律,因而当有部分人,同时学会了两种需要后,人们就会采取最有效率的方式来学习其它语言,即让同时会两种语言的人来教学。社会发展到现在,我们见到的都是这种最有效率的学习语言模式,因而思维中认定,一个人会了一种语言,没人教授的话,是没法学会另一种需要的。
说下个人的体会吧,大学毕业后到日本念语言学校,去之前我连50音图(相当于汉字的汉语拼音)都不会,到了那里老师也都是日本人,用日语教我们日语,教材也全是日文,刚开始都是看图旁边配上词语,老师念一遍我们跟着念一遍,刚开始老师讲的课说的话一句也听不懂,但是时间长了也能渐渐理解他要表达的意思,后期一些复杂抽象的词汇也都是用简单基础易理解的日语解释,也就是用日语去理解日语,就这么一点一点的积累,一年后考了N1,当然不排除有日语有汉字所以我们理解起来简单一些,但是我认为当初第一个翻译英语的人大概也是这么个流程吧,但刚开始肯定有很多翻译不准确的地方,我学日语的时候也是很多时候看完一个词汇的日语翻译觉得我拿捏不准意思,再去查阅日汉互译的意思,发现确实和我理解的有些出入,外语的翻译就是随着时间的积累,人们翻译的越来越精确,就体育方面来说,近代体育是从国外传过来的,从最初的体操到体育,“体育”一词,就因为翻译的局限性,导致体育界对体育概念的理解可谓百家争鸣,但经过后来翻译的越来越精确和体育界学者们的不懈努力,虽然还存在一些争端,但基本上已达成共识。以上是个人观点,我不是学文的...有没有研究这方面的大牛来给讲讲...
也不能说是第一个人,只能说是第一批人。
以前外国有传教士来中国,他们就会说英语,来到中国之后他们还要从头开始学习中文。等到学会了中文,那他们就可以进行翻译了啊?
至于你想问他们怎么学中文的,那也挺简单的,我们小时候怎么学中文的呢?对吧,我们也没有借助别的语言来形容中文。
比如一个中国人拿个苹果说“苹果”,那外国人就知道“苹果”就是他们眼中的apple,简单的词都是这样搞定,然后通过简单的词可以表达更加复杂的意思,依次学习整个语言。
语言来源于生活沟通,人类是一个善于学习的种类,就像鲁滨逊漂流记里面的星期五,鲁滨逊是怎么把一个野人,从茹毛饮血的状态慢慢教导到可以融入现代文明,通晓文字需要?这是在生活的过程当中慢慢学习的成果,所以我相信第一个翻译中文的外国人,或者第一个翻译英语的中国人,也都是像小朋友牙牙学语一样,一点点的从生活当中开始学习,从最简单的手势开始学习,到最后的融会贯通。谢谢!觉得有道理点赞加关注!
亲吻陌生人问好的国家
国家有:意大利、法国、德国、荷兰、希腊、巴西等。
1、意大利、西班牙和大部分欧洲国家。在意大利、西班牙和欧洲大部分国家,两个人打招呼的方式都是走上前快速地亲吻彼此的脸颊:先是右侧,然后左侧。
2、法国:法国的亲吻礼仪比较复杂:先亲吻对方的右侧脸颊,
3、德国:通常只是在脸颊左侧亲吻一下。
4、荷兰:脸颊右侧-左侧-右侧的顺序亲吻三下。
5,希腊:在希腊,熟人间以握手示友好,而亲近的人则是通过拥抱和亲吻。
6、巴西:巴西女性之间亲吻面颊比男性要频繁得多,
7、阿根廷:一般见面就很随性地拥抱一下,然后在对方右侧脸颊亲吻一下。
英国的国家问候礼仪
1.拜访 如果你要去拜访一个英国人,需要提前约好时间,英国不太喜欢有朋友突然出现在自家门口。如果英国人说anytime,也不要选择半夜三更去打扰,毕竟半夜敲门,那是恐怖片。 进房间之后,男士要摘帽子,特别是去教堂,戴帽子的男孩子一定记得摘掉。虽然有时候在室内会看见一些戴帽子的英国人,但对老一辈的英国人来说,这是极其不礼貌的。
英国人待人彬彬有礼,讲话十分客气,"谢谢"、"请"字不离口。英国人不轻易动感情或表态。他们认为夸夸其谈是缺乏教养的,认为自吹自擂是低级趣味的。
人们交往时常用“请”、“对不起”、“谢谢”等礼貌用语,即使家庭成员间也一样。
英国人握手越少越好,一般认为,一生中握一次就够了。英国老人讲究独立,不喜欢别人称自己老,走路时不必搀扶他们。
吻手礼是流行于欧美上层社会的一种礼节。和上流社会贵族妇女或夫人见面,若女方先伸出手做下垂式,则将指尖轻轻提起吻之。但女方如不伸手,则不吻。行吻手礼时,若女方身份地位较高,要支屈一膝作半跪式后,再握手吻之。此项礼节英法社会最重视。
英拉再次被曝光,而且可能被定位,英拉还能安全吗
泰国政坛没有安全的,因为国家控制权在军方,总理都是军方牺牲品,和军方合作的就能做的长久一些。英拉是泰国一个不错的总理,可惜被军方整下台,不然泰国经济也不至于现状,可以发展得更好。
英拉的事再说一遍:英拉家族只要淡出泰国政治英拉就一定安全!
若是泰国政府要真心抓英拉,英拉就是不曝光就会早定位被抓了,何必要等到现在竟然连在英国哪里都不知道?!
——泰国政府为什么不真心抓呢?代价太大!
想想英拉被抓踉铛入狱的样子,英拉的支持者会成天状告国际社会,各个国家政要这个问候那个关切,甚至一状告到联合国,联合国都要对朴槿惠那样派出调查组调查英拉“受到非人道待遇”没有。更加可怕的是,支持他信、英拉的红衫军可不像支持朴槿惠的韩国铁粉那样理性温柔,他们可是要上街拼命的。泰国巴育政府被国际社会诟病的还是军队政变背景的军人执政,最近接连向国际社会承诺将要举行大选,巴育也是告知大家他的身份不光是军人,还是政府工作人员。稳定稳定,唯此为大!什么是大,什么是小;什么是当务之急,什么是肘腋之患,泰国现政府都是经过充分考量了的。这样,英拉一派不闹,我巴育这里不究,大家各退一步,岂不海阔天空?
——泰国政府为什么还要声张要抓呢?不得不为。
一方面,作为一个国家政府,判决也下了,全球也通缉了,怎么也得面对英拉的不时露面表个态嘛;另一方面,泰国政府表态也是借机亮明态度敲山震虎,是告诉英拉和他信家族切勿轻举妄动,因为你的命运在我这里掌握,小心配合就过去了。
这样,关于英拉的几次露面都是有惊无险,“狼来了”呼声依旧,但羊儿吃草怡然自得的画面也依旧。
放心吧,英拉好着呢,关心着我们的关心,美丽着英拉的美丽。猫捉老鼠游戏而已,既然放出来还抓回去,不是傻吗。泰国军政府对外肯定显示很强硬,这样至少要英拉收敛一些低调一些,不碍家里的事就行。英拉本人英国政府都心知肚明,配合玩好这个游戏。泰国现政府只要英拉家族在国内掀不起大浪,就万事大吉。
依据2018年元月4日海外网报道:
2017年12月29日,有网友拍到泰国前总理英拉在伦敦购物的正面照,并被媒体曝光。1月3日,泰国总理巴育称,泰方已经要求英国警方对英拉在当地的住所实施定位。
据泰国《国家报》报道,巴育表示,泰当局已经与英国方面进行了沟通,要求英国确认英拉在伦敦的确切位置,但他也表示,目前还没有收到关于照片或者英拉下落的进一步消息。
根据引文,我们知道英拉目前在英国伦敦。不过,我觉得不要担心英拉的安全。因为英拉之所以能够逃到英国,是泰国政府提供了方便。如果泰国军政府不故意放走,英拉就没有机会从泰国逃走。英拉只有弹出泰国境内,远离泰国,她遥控泰国政治势力的能力才可能减弱,所以她出走是泰国军政府最愿意看到的。因而泰国政府的表态,是官样文章,只是说说而已。没有特别的含义。
我在上一次有关英拉的文章中就说,英拉之所以敢在这里露面,说明了不仅有了绝对的安全,而且也有了人身自由。
11月11日,英拉在英国伦敦高级商场被网友拍到和哥哥他信等三人购物,16日在社交媒体上曝光,当时是背影照。12月29日,再次被曝在某商场,这此是正面照,还有一张疑似和儿子的照片。
巴育说将要求英国政府给出英拉的定位和切确位置。英拉是被国际刑警组织蓝色通辑的罪犯,吊销了四本护照,如果能在实施高级别警戒状态的英国随意通行,绝不是常人能够做到的。
从外交层面上来看,英拉也属国家级的人物,英国政府没有给泰国任何口实,完全是一种漠视,现在既是发现了,有了证据,但也不能肯定英国政府给泰国政府提供必要的解决方案,终了实在不行,也许会以政治避难怼以泰国政府,泰国政府可能会更难受。
当然英国政府肯定是有准备的,不然怎么会接受英拉从迪拜到英国来,海关手续是个梗,况且又被提交国际刑警组织通辑。
由此可见,英拉绝对不是孤立的一个人,寻求庇护只是这一个过程中的一部分,在泰国所犯的罪也不是英国政府认可的那种贪赃枉法。毕竟英拉在国内还有很多支持者在等待她荣归故里呢,英国不会让这些拥护者伤心,而损害自己在国际社会的形象。
据相关报道,有网友拍到了关于泰国前总理英拉在伦敦购物的照片,报道还说泰国巴育政府要求英国警方锁定英拉的当地住所。根据这一消息,人们不仅要问英拉还能安全吗?回答是肯定的英拉绝对是安全的!
一、如果英拉目前的安全不能得到保证,英国政府当初就不会同意英拉滞留英国。英拉作为泰国前总理,虽然倒台到个人影响力还是有的。英国政府不可能不知道收留英拉所承担的外交分险。既然英国政府同意让英拉留在英国,那么英拉在英国的处境肯定是安全的,新一点毋庸置疑。毕竟英拉不是泰国普通公民,英国政府当时决定对英拉的去和留,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二、他信家族在海外也是有经济实力的包括英国在内,毕竟英拉兄妹不是去英国讨饭的,他信家族强大的资产和实力,可以给英国政府创造利益和价值。因此,英拉兄妹个人的政治影响和自身的经济实力挂钩,使得英国政府没有理由保证不了英拉兄妹的安全。
三、英国是谁?英国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曾经的日不落帝国。虽然说好汉不提当年勇,当前经济发展不景气,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岂能受泰国的摆布?巴育政府要求英国警方锁定英拉住所,也是自己隔空喊话一厢情愿,并不能代表英国政府的态度!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英拉在英国是绝对安全的,说不定哪天东山再起也不是没有可能!
泰国前总理英拉因大米案,被泰国军人实权人物赶下了总理的宝座,英拉并被泰国司法判处五年的监禁。此前因为英拉料定自己难敌政治上的博斗,所以,英拉采取了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的策略,消失在公众视线已经很久了。
近日,有网友在英国发现毫不化妆的英拉并拍她的照片发在网上,这让无数关心英拉安危的人士的,那块沉重的石头终于落地。
其实英拉在英国是十分安全无风险,只要英拉能尊守英国的相关法律,不发表相关的政治评论,英拉会受到英国法律对其公民的同等保护。
至于泰国警方如何把英拉定位都不重要,因为不经英方同意,泰国政府只能对英拉产生无奈,别无他计,所以,凡是关心爱待英拉的人士,大可不必为英拉牵肚挂肚。
中国和英国的寒暄语的区别是什么
中国和英国的寒暄语的区别主要在于问候的时候问的内容不同。中国和英国的寒暄语的方式及表达:
1、汉英寒暄语基本都可分为问候式、询问式、漫谈式和告别式。
2、中国人寒暄主要有四个话题:对年龄的询问(例如,孩子们有多大了?),健康状况的关注(例如:最近身体如何啊?)对于行动的关注(例如:哟,忙吗?)和节日的问候(例:过年好啊。)而英国人是先问对方怎么样怎么样,不会问一些这样的问题。
3、英语里面很注意个人隐私,而中文中什么都可以问,而且见什么问什么,这是最大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