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证券法及其注册制能杜绝企业过度包装上市吗
我认为注册制的推出,无法杜绝企业上市的过度包装。理由一,严格的审核制都解决不了的问题,注册是更加解决不了。理由二,如果企业把上市作为终极目标,而不是企业未来发展的起点,企业就会为了上市不择手段。理由三,违法成本太低。
谢谢邀请,为什么大家都觉得注册制是个好东西,这里面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注册制可以让那些原本需要包装才能上市的公司现在不需要包装就可以上市了,所以注册制逻辑上是可以大幅度减少包装上市行为的。
一、从“持续盈利能力”变为“具有持续经营能力”
这个变化是颠覆性的,为何京东、美团这样的公司都不能在A股上市,主要一点就是不能满足连续3年盈利的要求,很多投资者一直诟病A股为何不能诞生伟大的上市公司,为何阿里、小米、腾讯这样的公司不能在A股交易,让投资者错失这些企业发展的红利?所以,这次证券法的修订通过将持续盈利能力改变成为具有持续经营能力,解决了大问题,哪怕那些持续亏损的公司,只有要持续经营的能力,一样可以在A股上市,而A股独有的st板块也将成为历史。
二、没有了业绩变脸的后顾之忧,上市公司自然就少了包装造假的动力
以前要上市,盈利能力是一个关键指标,曾经有一段时间,上市公司的年利润是发审委在审查企业是否过会的重要指标,创业板都曾经一度低于5000万一年的都上不了,而创业板原本的规定是1000万利润一年就可以,可见竞争压力之大,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很多上市公司只好在上市前拼命包装,粉饰报表,然后成功IPO之后,就开始纷纷变脸,搞得投资人怨声载道,也让监管层颜面大失,同时也助长了不良风气,尤其在互联网产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很多企业的经营模式、商业模式与过去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只关注盈利能力已经跟不上形势发展了。
三、取消盈利的要求之后,信披监管一定要跟上
应该说,没有了盈利的压力,上市公司造假会大幅减少,但是包装肯定还会有的,因为有些上市公司还要做市值管理,还要资本运作,而适度的包装对企业的融资和整体形象都是必要的,所以投资者依然不能大意,监管层更是要更加严格的做好信息披露的监管,公司不盈利没关系,但是必须如实、及时的披露相关信息。
欢迎关注,一起交流。
很多上市公司为了提高公司声誉,在投资者面前展现一个优质的形象,会在上市前不切实际地进行包装。比如在承销商的配合下,虚报每股收益和发行市盈率,从而尽可能多地筹集资金;又或者在上市前通过收购其他公司,改变自身的产业属性或募集资金投向的产业属性,以与国家产业政策“相一致”,达到包装上市的目的;更有上市公司在上市前对未来盈利进行夸大的乐观预测,误导投资者做出投资选择。
可是,公司的业绩最终是由经营管理来决定的,过度包装可能一时隐瞒企业的真实情况,但终究会真相暴露,给投资者带去损失,也必然影响上市公司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证券法一直对上市公司在发行过程中的虚假宣传和隐瞒事实等行为列有处罚规定,证券法规定,发行人在其公告的证券发行文件中隐瞒重要事实或者编造重大虚假内容,尚未发行证券的,处以二百万元以上二千万元以下的罚款。
已经发行证券的,处以非法所募资金金额百分之十以上一倍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一百万元以上一千万元以下的罚款。
可以看到,法律条款中对造假上市处罚的力度看似很大,实际处罚的自由裁量权很高。罚款金额从非法所募资金金额百分之十以上浮动到一倍以下,百分之十和百分之百的罚金,对违法者的震慑力是截然不同的。如果所有的案例都以十分之一的下限从轻处罚,所谓最严证券法就只是一个空架子,遏制造假上市无从谈起。
法律作为一个制度,其本身不能起到处罚作用。现在金融市场上的法律体系实际上相当完整,但是处罚力度轻,起不到震慑作用。参考退市制度就可以知道,退市制度公布并施行很多年,可是真正退市的公司根本寥寥无几。要让证券法及其注册制起到遏制企业过度包装上市的效果,关键在于执行力度,处罚的时候不能手软,要以上限作为标准进行处罚。
只有把证券法的每一个条款落到实处,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威慑力,杜绝造假上市。
法律是死的,不会自己发挥作用,因此一部新证券法及其注册制能杜绝企业过度包装上市,关键在于把证券法每一个条款落到实处,而不是把他束之高阁。
资本市场法律体系实际上相当完整,只不过是处罚相当轻而已,起不到震慑作用,更为痛心的是很多法律根本没有被使用过,成为一个摆设,像造假上市需要回购股份,可是造假上市有回购股份的案例吗?退市制度制定已经很多年了,可是又有多少公司被退市呢?基本上没有。
所以A股问题成堆,投资者长期以老亏多赚少,不在于制度,而在于制度的不落实到位,就像投资者利益保护,各界领导都十分重视,可是投资者利益保护到位吗?没有,甚至有投资者调侃,投资者越是保护,股市下跌越凶,投资者亏损越多、
证券法规定,发行人在其公告的证券发行文件中隐瞒重要事实或者编造重大虚假内容,尚未发行证券的,处以二百万元以上二千万元以下的罚款;已经发行证券的,处以非法所募资金金额百分之十以上一倍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一百万元以上一千万元以下的罚款。
我们可以看到,对造假上市处罚的力度跨度很大,从募集资金的10%到一倍以下罚款,造成自由裁量权很大,罚10%就是毛毛雨,而罚100%就是重罚,就是令人疼到骨髓,究竟怎么罚,如果都是处以10%罚款,最严的证券法就成为了空架子,怎么可能遏制造假上市。
因此新证券法能不能杜绝造假上市,关键在于执行力度。只有以上限处罚,才能杜绝造假上市、
杜绝虚无包装,最好的办法是给投资人“发枪”。美国股市其实也不是只有美国证交所盯上市公司那些虚伪概念,美国是全民盯上市公司。因为抓住上市公司违法乱纪和纰漏,各方可以通过这些瑕疵赚到钱。美股既不保护上市公司,也不打压上市公司。我们将维护美股稳定的力量,归类“五禽戏”:
一种秃鹫叫浑水。美国资本市场上有很多秃鹫,他们找上市公司的纰漏,并且以此做空取利。
另一种秃鹫叫野蛮人。资本市场上股民用脚投票,公司跌破净资产,这个时候另一种并购资产的秃鹫就出现了。他们买下这些一文不值的股票资产,然后再包装,再分割。好的,有点肉的资产重新打包,卖给其他投资机构。
美国的证券律师一般盯着市场中的上市公司。一旦发现违规,他会根据股东信息,一家家的给股东打电话,收集诉讼签名,获得风险代理。打赢官司分钱。律师最后会将代理权合并,变为一个整体的集体诉讼。所以感觉十分像狼群,群居的动物。
美国大部分集体诉讼以和解了结。并不需要一定判处上市公司有罪,但是这的确能够从上市公司刮出一层油。
美国证交所会给予举报人一定的奖励,从罚款中抽出一定比例。这群人就是猫头鹰。为了奖励,职业调查员也是可以的,只是猫头鹰多了,吃到肉的几率就小了。
一般举报人为上市公司内部人,会保护他的隐私,并给予奖励。
资管新规后投资者如何应对
谢谢邀请:
最严资管新规,知道已经严格到牙齿了吗?对于资金来源进行穿透式的管理,资金的用途、买卖标的、持有时间、卖出价格时间,均作出了严格规定。这简直就是……不说了
那么这些规定对投资者的影响和投资者如何面对,首先要清楚这个新规管理的对象是私募基金,信托资金等资金,那么这些资金经常操作的股票一般是概念题材等,那么对于投资者而言,就不要去或者尽量少的去参与这些股票了。而社保资金、郭嘉队资金和QFII资金我想,管理者还没这个勇气和权力去管理这些资金,所以这些资金可以为所欲为。所以大家要去追逐这些资金的喜好,去选择股票,这样就能很好的在这些资金拉升的时候进行跟风坐轿咯。
回答完毕,回答不见得中听,但是一定很实用。
更多关于股市的问题,大家可以持续关注本头条号,欢迎转发、收藏、评论。
新《证券法》加强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和对投资者的保护,推行注册制,对投资者的影响咱们从根源逻辑上来推理:
首先,加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和投资者保护意味着监管尤其对上市公司的监管会更严,减少一些引投资者上钩然后被深套的勾当;
其次,实行注册制,这个影响比较深远,注册制意味着更多的业绩目前没达到上市要求公司股票会上市,池子里面的股票会越来越多,这意味着目前市场里那些垃圾公司,壳概念的股票价值不断下降。
当然,注册制也有两面性,虽然一些净利润不达标的公司上市可能意味着目前资产质地不够安全,但这一点和科创板相近,一些处于成长期早期的公司可以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来发展壮大,而投资者在承担目前公司质地不安全的风险的同时,可以分享公司高速成长带来的收益。
而市场中的垃圾股,走下坡路的公司则会慢慢的退出市场被淘汰。
这就需要投资者通过更多的学习,扩大自己的认知边界,从而能够相对客观合理的判断公司的成长性和价值。否则,对于投资者来说,一个跌了90%的低价股依然不安全,很可能再跌90最后退市,这就不是任何人想看到的了。
有价值的资产才有投资价值!这一点是永远都不会改变的!
此次的资管新规对老百姓来说,影响可以说是非常大的了。
第一:理财期限不低于90天
老百姓最喜欢的时间短,收益高,安全感强的产品。比如短期封闭式理财,未来可能买不到了。没有了期限利差的优势,未来封闭式产品不仅变得更长,而且利息也将下降。
第二:打破刚性兑付
保本保收益的产品即将成为历史,未来净值型的产品将成为主流。净值型产品跟传统银行产品的不同在于净值型产品的收益不确定,整体收益弹性更强。
未来自负盈亏的时代下,投资者可以选择有资历的专业理财机构去打理整个资产,实现更大的几率能够获得目标的收益。坚持资产配置,选择好的机构,才是正道。
资管新规落地,银行理财产品打破刚性兑付,也就是说银行理财产品也不得承诺保本保息,普通投资者可能会觉得这样风险就增加,但是我们要知道字市场经济时代,。风险是肯定的,反而有利于经济发展。
那么资管新规趋严下,我们普通老板姓该如何理财了?最近市场行情低迷,股市震荡,P2P平台暴雷不断,最好选择比较稳健的投资方式,虽然打破刚性兑付,银行理财产品还是可以买的,只是要注意的是购买银行自营的产品,一般银行会有代销的理财产品,风险比较高,银行不承担任何责任,自营风险相对低一点。另外近期余额宝利率下降,已经降到3%已下,可以说很低,但是支付宝的定期理财产品,利率还是比较高的,可以选择,只是麻烦的是且每天限量发售,需要抢,起晚了可能就没有了。
小编觉得任何投资理财方式只要适合自已就好啦,根据自已的风险承担能力和资金财产状况选择就好。
随着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的出台,对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管理更加严格,对投资者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新规打破了以往银行对投资者购买理财产品保本保收益的这样一个隐形承诺。因为在以往,银行都会保证投资者的与其收益。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果产品出现亏损,无法实现预期收益,银行拿其他业务利润的利润进行弥补,当实际收益超过了投资者的预期收益时,超出的部分将归银行所有,这样的过程也被称作为刚性兑付。
刚性兑付打破以后,银行原来的保本保收益的产品就会消失,那么作为投资者该怎样应对这些变化呢?
首先,端正心态,正视自我。新规的施行将会进一步提高市场的投资者门槛,实时变动的产品收益,不仅是对投资者心理的考验,也是对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的考验,收益的不稳定性使得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会顾忌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不会再有像原来那种傻瓜式的投资产品,使投资者能稳赚不赔。
其次,要着眼长远,提高自我。改革后的理财产品市场更像一个股票市场,实时的价格,波动的收益,以及交易的手续费。这就要求投资者再进行投资时,要对产品有充分的考量,不能只看眼前盈亏,也不能频繁的进行交易。同时投资者更应该加强自身对金融市场的专业学习,提高自身的投资素养。
科创板将带来哪些新的变化?企业如何定价
谢谢邀请
科创版开板,由于注册制会A股市场带来新的大发展,主板会要继续大幅上升。
企业定价可能会很高,市盈率会高的无法理解,投机会出现连续失去理智,风险会成倍地累积。
你这个问题问的很大,其实是非常无法回答的。科创板的新变化像当年创业板的出现是一样的,都会带给市场极大的想象空间。尤其是科创板主打的科技创新和注册制,给更多的企业上市机会。
新市场成立之初都免不了遭遇资金的炒作。这是市场成长的一个必然,创业板当年也是这样。这应该是科创板带来的第一大变化。目前所有的投资机构都在研究科创板的交易制度,科创板企业的上市流程,什么样的企业能够上市,然后如何获取最大的收益,包括科创板的打新,包括科创板PRE-IPO的投资,包括科创板交易机制。
其次就是你说的企业定价问题这是科创板的核心问题。简单的说是市场的供需定价。复杂点讲,就是如何对科技创新进行估值,科技创新的估值非常复杂。
首先,科技发展并不是局限在自己的科创领域,跨领域的颠覆,跨领域的创新,跨领域的冲击,随处可见随时可能发生。所以企业的定价波动性会非常大,例如,某领域的的科创取得突破,就会影响到不同行业的定价,所以定价了是实时变化的,而且波动性极大。
其次,企业在发展过程当中选择的创新方向,遇到的科技障碍,市场的认同度,以及同行业的打击,也会给他的科创带来很大的风险。那么,这样的企业定价就分为市场的预期定价和市场占有率定价,两种定价的价差非常之大。例如医药企业,他的研制出来的成药的市场占有率,以及他现在的主营业务的市场占有率是极不成比例大,也很难估值,大家知道重庆啤酒就是这样的一个情况。
最后,投资者对它的炒作一定会形成泡沫,也一定会形成波段。那么作为投资人,如何在这种泡沫和波段中寻找到最安全的投资边界,这也属于企业定价问题。比如,投资者通常是不理性的,当你认为应该值100块钱的时候,市场就会给出300块钱。也可能会给出30块钱,那么你怎么看待你的这100块钱的定价呢?市场形成泡沫的时候和市场泡沫出清的时候,你要赚那一部分的钱,也是企业的定价一部分。